×
弘揚茶文化,助推茶產業-兼談云南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(4)
發布日期:2024-08-05 來源:原創 瀏覽:517
分享:


來源:《茶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作者:羅乃炘發布時間:2010-05-17


    4. 傳播下關沱茶文化,引領普洱茶消費新潮流
    云南是產茶大省,茶葉是云南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,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產業支撐。在全省129 個縣(市、區)中有110 個縣(市、區)生產茶葉,茶園面積超萬畝的縣(市、區)有49 個,參與種茶、制茶、售茶的人口達1100 多萬人。據省農業廳的初步統計,2008 年全省茶葉的種植面積已近490 萬畝,其中,投產面積有330 多萬畝,總面積已經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位;總產量16.98萬噸,僅次于福建,居全國第二位;茶葉綜合產值105 億元(比上年減少95.8億元),其中農業產值25.47 億元,工業產值44.15 億元,第三產業產值35.58億元;每公斤茶葉綜合價為62 元,農民的茶葉原料價為每公斤15 元,每畝投產茶園單產51 公斤,收入為765 元。從總體上看,茶園的產出和茶葉的經濟效益還不高,與福建、浙江等茶葉強省相比,還有相當大的差距。
    云南是世界茶源,普洱茶鄉,有民族茶文化的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特色,作為云南茶葉中的一朵奇葩之普洱茶,根據茶學專家邵宛芳的歸納有“六奇”:一是產地奇,產于茶樹原產地的瀾滄江西岸的深山密林中,遠離污染源,是純而又純的有機茶。二是品種奇,原料來自喬木型的云南大葉種,特別是用千年野生古茶樹的芽葉加工制作的普洱茶,有一種特殊的芳香。三是制作奇,用曬青茶經后發酵加工制作而成。四是形狀奇,普洱茶有各種各樣的形狀,除散茶外,有小如藥丸、圓球的,有沱茶、圓餅,有大如南瓜、樹筒的。五是品質奇,普洱茶制作出來后,須經陳化處理,有陳香的特點。六是飲用奇,如在茶館用紫砂壺沖泡,可泡20 多泡,氣味不減,其色愈艷。這些特點必須通過專門的教育與宣傳,才能使大家正確認識。著名茶葉專家丁俊之教授在中國普洱茶戰略聯盟論壇上,結合市場流通,闡述了普洱茶的實質:從市場經濟的理論來說,商品在競爭中優勝劣汰,市場這個無形的手可以揭示問題的答案,而普洱茶在長期的競爭中雖有起伏,從長遠來計議,可謂“歷久猶興”,普洱茶的市場“推手”是香港、臺灣、廣州,而“茶文化可以提升茶產業”,這在普洱茶又是一個鮮活的例證。種種跡象顯示:北京、上海、濟南等市是普洱茶內銷市場潛在的“推手”,而馬來西亞、瑞典將是普洱茶外銷市場潛在的“推手”。
    文化是品牌的核心,品牌是企業非常重要的無形價值。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舉行的有關21 世紀成功因素的專題討論會上,頂級管理人員得出下述結論:成功因素“不是機器,而是人和品牌”。如果有形的價值因素已經得到充分利用,那么必須系統地擴大價值激勵因素。馬克思在其《資本論》中論述了品牌,考慮論述品牌的出發點是其妻子的購物行為,她只在某一家商店買衣,盡管那家商店的衣服非常貴,通過對服裝的剪裁、料子和顏色的仔細分析,馬克思得出結論:他可以用便宜得多的價格在其他商店買到相同的服裝。馬克思因此談到產品的影響作用,并稱之為“超感覺的和感性的東西”。馬克思那時已經談到了強大的品牌的實質,它的特征是:憑感覺把提出要求的人與品牌聯系起來。
    普洱經典-百年品牌下關沱茶,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,卓越的品質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,如何擦亮這一品牌,再現光榮和夢想,使下關沱茶長盛不衰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。我們的建議是:(1)以鄧小平理論和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,積極探索普洱茶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。(2)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關注茶產業政策的走向,把握其發展趨勢,借助SWOT 戰略分析法,對影響云南茶產業發展的優勢(S)、劣勢(W)、機會(O)、挑戰(T)等內外因素綜合分析,從戰略的高度總攬全局,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,迎接挑戰,化“危”為“機”。(3)大力弘揚下關沱茶文化,充分挖掘、不斷賦予其文化內涵。應注重傳統產品與現代科技的結合,切忌為傳統而傳統,抱殘守缺,這樣才能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。開拓創新,在傳統產品生產的基礎上,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,調整產品結構,不斷求新、求變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,積極擴大內需,來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不同需求。(4)堅信品牌的力量,推行名牌戰略。
沱江水烹下關茶,沱茶有緣通巴蜀。
品質決定價值,文化主導未來!